林峰视点:景区与体育产业如何迸发更好的火花?

2025-09-02 标签:景区 体育产业

绿维导语:随着消费升级和文旅融合的深化,“体育+旅游”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体育赛事与景区资源的结合,不仅能够提升游客体验、激活消费潜力,更能为景区和体育产业创造可持续的增值空间。体育赛事与活动走进景区,不仅为景区注入了新活力,也为体育产业拓展了新空间。这一融合模式如何实现更高效、更具创意的发展,是景区管理层与体育产业运营者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国内多地实践案例,为景区管理层与体育产业运营者提供合作方向的参考。
 


01 体育(赛事)进景区的现状

近年来,体育(赛事)进景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多的景区意识到体育元素的独特魅力,积极引入各类体育赛事与活动。从环浙步道系列赛走进余姚天下玉苑景区,到吴兴区举办陆羽古道马拉松、天字古道驴友节等特色活动,都显示出景区与体育产业融合的多元化趋势。

政策层面,《“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示范基地,而《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则进一步强调体育消费场景的拓展。

从实践来看,这些赛事活动的举办,为景区带来了显著的效益。

经济效益显著:云南通过“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专项行动,2024年直接经济效益达20亿元,曲靖罗平马拉松单场赛事带动旅游收入1.62亿元;陕西西咸新区通过冰雪运动中心等设施,年吸引消费人群超100万人次。

流量转化成效突出:赛事不仅吸引参赛者,更带动周边消费。例如,大理马拉松期间免费开放29个景区,拉动消费7095.8万元。

业态升级加速:青海龙羊峡运动小镇通过徒步、骑行、露营等活动,从单一景区转型为“体育+生态”综合目的地,年接待游客量持续增长。

然而,当前体育(赛事)进景区也面临一些挑战。部分景区在引入体育项目时,缺乏系统规划,未能充分考虑景区的自然与文化特色,导致体育项目与景区整体氛围脱节。同时,一些体育赛事活动的组织运营不够专业,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影响了参与者的体验。此外,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停车场、餐饮设施、住宿条件等无法满足大量赛事参与者的需求。


02 体育(赛事)进景区的模式

根据成功案例,可归纳以下三类核心模式:

赛事主导型

该模式以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为核心,吸引大量体育爱好者与游客前往景区。例如上饶举办的各类大型赛事,通过赛事的品牌影响力,吸引参赛者和观众来到景区。景区围绕赛事提供场地、后勤保障等服务,并借助赛事期间的人流,推广景区的旅游产品。这种模式能够在短时间内为景区带来大量人气,提升景区的知名度,但对赛事的组织策划能力要求较高,且赛事的举办周期有限,如何在赛事结束后持续吸引游客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 2025 潇湘 100 崀山越野赛:4 月 19 日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崀山景区开赛,设 55 公里精英组、30 公里大众组及 13 公里体验组三大组别,赛道串联天一巷、辣椒峰、骆驼峰等标志性景点。赛事吸引了国内外千余名选手参赛,比赛期间崀山景区游客量同比激增 30%。新宁县依托赛事品牌,建成体育旅游综合体、开发多条户外主题线路,培育乡村民宿超百家。
  • 五缘湾欢乐跑:4 月 20 日在厦门市湖里区举办,吸引了 11 个国家和地区的近 3000 名跑者参与。活动赛道串联起五缘湾旅游度假区知名景点、商圈、酒店,配套推出厦金游线路专属补贴,打造综合性赛事 IP,实现 “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消费”。

休闲体验型

侧重于在景区内设置各类休闲体育项目,供游客日常体验。像吴兴区的古道旅游,游客可以随时在陆羽古道和天字古道进行徒步活动,感受自然风光的同时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景区通过完善古道基础设施,举办一些常态化的小型体育活动,如徒步节等,吸引周边城市的游客前来休闲度假。这种模式能够增强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与参与度,适合具有一定自然资源优势的景区,但需要持续投入资金进行设施维护与项目更新。

  • 安龙国家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公园:位于黔西南州安龙县笃山镇,拥有皮划艇、山地自行车、越野车、徒步旅行和洞穴探险,以及总长度 600 米的飞拉达等各种户外运动项目,配套有高品质的游客服务中心、精品度假酒店、艺术观景平台等服务设施,兼顾各年龄段及体能层次的人群,游客可随时前往体验。
  • 环浙步道系列赛(余姚站):4 月 20 日的活动起终点设在余姚市大隐镇天下玉苑景区内,线路为天下玉苑 - 桃岙岭环线,全程 9.5 公里。景区通过举办此类活动,展示了当地自然风光,激发了景区活力。现场还设置了体文旅消费市集,配发体育消费券,拉动了消费。

主题活动型

结合景区的文化主题,举办具有特色的体育主题活动。例如以三国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景区,可以策划与三国文化相关的体育竞技活动,如古代射箭体验赛、三国主题定向越野等。这种模式将景区文化与体育活动深度融合,能够让游客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景区文化,提升游客的体验感与文化认同感。但需要景区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活动进行精心策划与包装。

  • “中国黄山行” 全国门球邀请赛:2025 年 4 月 19 日至 22 日在黄山区举行,赛事创新 “体育 + 旅游” 模式,组委会组织选手走进黄山、太平湖等景区,让选手们在感受黄山奇松怪石、太平湖碧波浩渺的同时,沉浸式体验徽派文化底蕴,“白天挥杆竞技,傍晚漫步山水” 成为赛事亮点。
  • 云南石林风景区亲子定向赛:在石林风景区开展的 “探秘石林奇境” 亲子定向赛,让 200 组家庭手持地图和任务卡,穿梭在亿万年前形成的石巷迷宫中,完成打卡阿诗玛、古崖画等任务。参赛者在比赛过程中深度体验了石林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独特魅力,实现了体育与文化、旅游的融合。


03 体育(赛事)进景区的建议

1. 强化政策协同与规划引领

景区管理层与体育产业运营者应在合作前期进行充分沟通,根据景区的自然条件、文化特色以及市场定位,制定详细的体育(赛事)进景区规划。规划要明确体育项目的类型、布局以及发展方向,确保体育元素与景区整体风格相协调。例如在自然生态景区,可以多引入徒步、登山、露营等与自然环境相契合的体育项目;在历史文化景区,则适合开展具有文化内涵的体育活动。同时,要注重体育设施的设计,使其不仅具备功能性,还能成为景区的一道景观。

2. 创新“体育+”产品体系

深挖景区在地文化,将非遗技艺、传统民俗转化为体育互动体验项目,如开发以古武术为基础的擂台挑战赛、以民族节庆为灵感的趣味运动会;同时引入前沿科技,打造 VR 虚拟骑行赛道、AR 寻宝定向游戏等数字化体育产品,增强互动性与沉浸感。此外,推出 “体育 + 研学”“体育 + 康养” 等复合型产品,如户外运动研学营、温泉瑜伽休养套餐,针对不同客群需求,构建多层次、差异化的产品矩阵,提升景区与体育产业融合的竞争力 。

  • 细分市场定位:针对家庭客群开发亲子定向赛(如歙县英坑村),针对青年群体引入飞盘、轮滑等潮流运动(如昆明商圈案例)。
  • 延长产业链:结合赛事推出“住宿+参赛套餐”“农特产品展销”等增值服务,提升客单价。

3. 完善配套设施与智慧服务

景区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景区的接待能力。根据体育赛事活动的需求,完善停车场、公共卫生间、医疗急救点等基础设施。加强景区内餐饮、住宿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提供多样化的餐饮选择与舒适的住宿环境,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要确保设施的安全性与先进性,定期进行维护与更新,为参与者提供良好的运动体验。

  • 基建升级:建设多功能运动场馆(如西安奥体中心)、步道网络(如信阳登山步道),并配套停车场、医疗点等。
  • 数字化运营:通过小程序提供赛事报名、景区导览、消费优惠等一站式服务,提升游客便捷度。

4. 推动市场化运作与品牌孵化

双方应联合制定宣传推广策略,整合线上线下宣传渠道,扩大体育(赛事)进景区活动的影响力。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旅游网站、体育类 APP 等进行活动预热与推广,发布精彩的赛事预告、景区特色体育项目介绍等内容,吸引潜在参与者的关注。同时,可以邀请旅游达人、体育明星等进行体验宣传,借助他们的影响力提升活动的知名度。此外,与旅行社、户外运动俱乐部等合作,将景区的体育旅游产品纳入其旅游线路推荐中,拓宽客源渠道。

  • 引入社会资本: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如云南曲靖罗平马拉松引入企业赞助,降低财政负担。
  • 打造IP赛事:培育如“七彩云南格兰芬多自行车节”“龙羊峡野钓大奖赛”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形成长期吸引力。


结语

体育与景区的融合,本质是通过资源重组与场景创新,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未来,景区与体育产业需进一步打破行业壁垒,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构建“赛事体验—文化感知—消费增值”的闭环。正如云南“跟着赛事去旅行”的实践所示,只有持续深化融合、优化服务,才能让体育与景区真正迸发出持久的火花,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图片来源:摄图网

免责声明: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如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本文关键字:景区 体育产业 查看更多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泛旅游规划设计机构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四甲广告
数字文化馆
乡村振兴
主营业务

旅游运营回答

如何做好旅游策划
第一, 精准的定位旅游景区定位,是景区开发的第一步,也是为旅游景区开局找魂的[详情]
特色小镇如何运营
1,运营体系一定要走在小镇实施的前边。只有将运营工作前置,小镇的生命机能才[详情]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
十四五应该如何编制?
为编制好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绿维文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七大编[详情]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杂志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电子期刊

专题导航: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景区提升|全域旅游|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温泉规划|景区规划|旅游小镇|主题公园|度假区规划

扫一扫 订阅“绿维微信电子刊”
旅游·小镇·乡村振兴
收藏干货,共享案例
官方微信账号:绿维文旅lwcj2005

中国旅游规划四甲级资质单位-北京绿维文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营销支持:北京绿维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咨询热线:400-068-8099 Email:web@lwcj.com 邮编:100007 绿维创景联系方式,策划、规划、设计等项目咨询QQ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北大街107号科林大厦D座 京ICP备12033662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731号 51LA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