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艺新美学:《文艺赋美乡村》出政策了!

2025-09-26 标签:

绿维导语:乡村的老墙不再是斑驳的痕迹,而是画满农耕故事的 “美学画布”;当村口的晒谷场不只是晒粮的场地,更是能办 “村晚”、赛篮球的 “文艺舞台”—— 近日,中宣部、农业农村部、文旅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文艺赋美乡村” 工作方案(2025-2027 年)》,首次以政策形式给 “乡村文艺新美学” 定了调。这份政策究竟有何价值?又该如何落地?本文先析其核心,再看具体路径。

绿维文旅观点

“文艺赋美乡村”政策价值

对文旅从业者和乡村建设者来说,这份方案的 “含金量”,不在于提出多少新名词,而在于它找准了 “乡村美学” 的核心逻辑 —— 不搞 “外来输入的美”,而是 “扎根乡土的美”;不搞 “只能看的美”,而是 “能赚钱、能参与的美”;不搞 “脱离乡土的艺术”,而是让 “美” 融入乡村的每一处日常,让村民既是 “美学受益者”,也是 “美学创造者”。

其最难得的价值,体现在2个突破上:

一是打破了 “美学 = 昂贵” 的误区 —— 改造乡村空间不用花大价钱大拆大建,用旧木、老竹、本地花草就能出效果;村民创美不用专业工具,粉笔、玉米皮、旧坛子都是 “美学材料”,让乡村美学 “低成本可复制”,避免 “为美而美” 的浪费;

二是守住了 “村民主体” 的底线 —— 所有美学实践,都以 “村民愿意、村民受益” 为前提。比如培育 “乡土美学带头人”,是让村民自己带队伍;改造空间,先问村民 “想要什么样的美”,避免 “干部觉得美,村民不买账” 的形式主义。

说到底,这份政策想让乡村的 “美”,不是 “装出来的”,而是 “长出来的”—— 长在村民的手艺里,长在乡村的空间里,长在每个人的参与里。未来,或许我们会看到更多乡村:走在路上是 “有设计的风景”,住进民宿是 “有温度的美学”,村民说起 “美”,会笑着说 “这是我们自己搞的”。

《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的具体落地方向,正围绕这两大价值展开,从三个维度把 “乡村文艺新美学” 从理念变成可操作的实践。

 

工作方案划重点

文艺赋美乡村的3个落地方向

这份方案里的 “美学”,不是美术馆里的高冷作品,而是 “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 的乡土美。核心从三个维度破题,每个方向都藏着可复制的实操思路:

1. 乡土文化 “美学转化”:让老传统有新 “颜值”

不只满足于 “保护文化”、把非遗锁进博物馆,更强调 “把传统变成可感知的美”,让传统文化“用起来、看得见”——

非遗“生活化”:非遗不只是 “老手艺”,更是 “生活软装”。支持竹编、陶艺、剪纸等非遗,不再只做 “展品”,而是变成乡村民宿的灯罩、农家院的窗花、游客伴手礼的包装。比如浙江松阳的竹编匠人,把老竹编做成台灯、收纳盒,纹路里保留着山林的肌理,摆进民宿就成了 “点睛的美学单品”,村民在家编竹器就能赚 “美学钱”;

民宿“仪式化”:民俗不只是 “热闹事”,更是 “仪式美学”。办 “村晚”、过节气,要加一层 “视觉设计”,融入节气元素。春分办 “花朝节”,村民穿本地传统服饰走秀,舞台背景用稻田里的麦秆编出 “春分” 二字;丰收节晒秋,不只是晒玉米辣椒,还会用五谷杂粮拼出 “福”“丰收” 的图案,让晒谷场变成 “天然的美学打卡地”;

村史“可视化”:村史不只是 “旧故事”,更是 “可看的记忆”。建村史馆不再是堆旧农具,而是用插画、老照片墙、互动屏幕 “讲美美的乡村故事”。比如河南某村把 “老磨坊的变迁” 画成连环画贴在馆内,游客扫码就能听磨坊主人的口述历史,让乡村记忆有了 “能触摸的美学载体”。

2. 乡村空间 “美学改造”:让小角落有大 “诗意”

反对 “大拆大建搞美学”,而是主张 “用小改造激活空间美”,重点在 “家门口的场景” 下功夫 ——

公共空间“焕活”:从 “闲置地” 变 “文艺角”。村口的老槐树、闲置的旧屋、乡村广场,不用推倒重建,只需简单改造。比如在老槐树下摆上旧木凳、竹编书架,墙面画一幅 “槐树与村民” 的壁画,就成了 “乡村书角”,村民饭后能看书,游客能拍照;在旧屋门口种上本地花草,摆上村民手作的陶罐,就成了 “微型艺术展”,路过就能感受美;

旅游场景“提质”:从 “看风景” 变 “沉浸美”。乡村旅游不只是 “逛景点”,而是让每一步都有 “美学细节”。比如设计 “文艺游线” 时,在稻田旁的小路插上用稻草扎的卡通形象,在荷塘边的木牌上写一句乡土诗句(“荷风送香,蛙鸣伴路”),甚至给农产品做 “文化包装”—— 山东苹果印上剪纸图案,装在竹编礼盒里,礼盒上印着 “苹果树下的故事”,普通苹果变成 “有记忆点的美学特产”,溢价翻了一倍。

3. 村民主体 “美学创造”:让每个人都能 “玩艺术”

政策的核心主张是 “美学不只是专业人的事,村民也能当‘艺术家’”,重点是 “降低创美门槛”,让村民当“艺术家”——

乡村艺术“零门槛”:人人能参与的 “乡土艺术”。不要求村民会画画、会唱歌,而是鼓励 “用身边材料搞创作”。比如组织 “乡村涂鸦大赛”,让村民用粉笔在自家院墙画 “心中的乡村”;搞 “农家院美学评比”,比谁家用旧坛子种花草、用玉米皮编装饰更有创意,获奖的院子会挂 “美学农家院” 的牌子,吸引游客上门;

体育活动“美学化”:从 “凑热闹” 变 “活力美学”。“村 BA”“村超” 不只是打球,要加一层 “乡土美学氛围”。球员穿印着本地民俗图案的球衣,赛场周围挂玉米串、红灯笼当装饰,中场表演舞龙舞狮,让赛场变成 “乡村文化的美学秀场”;甚至给老人、孩子设计 “轻运动美学”—— 教老人打太极时配本地民歌,带孩子滚铁环时用彩色粉笔画赛道,让运动不只是 “出汗”,更是 “享受美”;

培育 “乡土美学带头人”。发现村里的手艺人、爱画画的村民、会组织活动的能人,给他们培训 “美学小技巧”(比如简单的插花、包装设计),让他们带动更多村民搞创作。比如四川某村的 “剪纸阿姨”,学会用剪纸设计民宿装饰后,带村里 10 多个妇女一起做,既增收,也让全村都飘着 “剪纸美感”。


全文如下:

“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

为更好发挥文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作用,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至上,坚持因地制宜、稳中求进,坚持公益属性、共建共享,以文铸魂、以艺赋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更好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

二、重点任务

1.组织创作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乡村,创作反映和美乡村、美好乡情的文学、戏剧、影视、曲艺、音乐、美术等作品。实施优秀微短剧创作扶持计划、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等,组织创作一批反映新时代农村发展成就的文艺作品。发挥“群星奖”引领作用,推动基层文化单位创作“三农”题材的群众文艺作品。开展移风易俗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及全国展演活动、“艺术点亮乡村”农民优秀文艺作品征集等,激发乡村本土创作活力。适应农民群众文化消费新习惯,推出一批网络剧、网络综艺等优质网络文艺作品。

2.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艺服务。广泛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广电惠民服务提升行动、“送欢乐下基层”、“与人民同行”文艺志愿服务、乡情艺术团走进乡村活动等,组织优质演出力量和服务资源,精准对接农民群众需求,增强活动吸引力。面向农村老年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组织开展戏曲演出、艺术普及等活动。

3.支持农民群众自主开展文体活动。突出农民主体、农业主线、农村主场,鼓励各地结合自身文化特色,开展群众歌咏、剪纸、诗歌、广场舞、舞龙舞狮、赛龙舟、乒乓球、篮球、棋牌等文体活动和民俗活动。办好村跑、村舞、“村BA”、村超、村晚、村歌、村戏等“村字号”文体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举办“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村歌嘹亮”主题活动、“爱中华爱家乡”中国农民诗会、“新国潮”乡村文化艺术展演、乡村音乐中国风、广场舞大会、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全国优秀群众文艺团队展演——百团汇演等,搭建活动平台、比赛平台,展示乡村群众文艺优秀成果。

4.组织文艺工作者扎根乡村帮扶共建。深入实施“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志愿服务,推动文艺工作者与村集体、农户等结对共建,持续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推动国家级、省级国有文艺院团优秀表演人才与县乡村基层文艺表演团体结对,提供专业辅导、作品创作、队伍建设等方面帮助。常态化开展“志智双扶”行动,指导做好“艺术乡建”,发挥作家艺术家带动作用,吸引更多农民群众参与,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5.用好各类乡村文化空间。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广场、礼堂、戏台、农家书屋等阵地,组织开展多种类型的文艺活动和文化服务,丰富空间内容,提升服务品质。依托传统村落、传统建筑、民宿、旅游点等,打造一批嵌入式、开放式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创新开展公共阅读、艺术普及等服务。提升乡村美育馆、乡村美术馆、作家书屋、村艺工坊、艺术家工作室、写生创作基地等空间利用效能,汇聚更多优质资源,更好惠及农民群众。

6.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根据乡村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开展艺术服务,加强农产品包装、设计和营销,提高农产品文化附加值。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发挥非遗工坊、非遗传承体验中心(所、点)等作用,提升乡村手工艺发展水平。实施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行动,发展旅游新业态,培育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有效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质。依托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发展庭院经济,开发适合家庭生产经营的文化产品。鼓励乡村资源与影视创作相结合,打造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IP。举办乡村文化产业创意大赛,挖掘优秀创意项目和作品。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探索建立线上乡村文化艺术品交易平台,拓宽销售渠道。

7.加强乡村学校美育工作。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拓展乡村美育实践课堂,开展美育主题实践活动,线上线下共享优质美育资源,提升乡村师生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组织举办面向乡村学校的各类文化艺术展览、交流、研学、创作营等。加强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与美育的融合,促进乡村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完善普通高校、职业艺术学校等相关专业教学、实践制度,鼓励师生到乡村开展文艺创作、服务、普及等活动,促进乡村美育提质发展。

8.保护传承乡村文化。挖掘优秀农业文化深厚内涵,弘扬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开展全国性乡村文化艺术资源调查和整理,推动村史村志编纂,利用农耕主题博物馆、乡村记忆馆等展现乡村文化底蕴。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持续开展农业文化遗产发掘认定,积极组织申报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深入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推进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鼓励各地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探索编制乡村美学导则,推动本土文化融入乡村建设规划和景观设计。

9.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发现、培养、团结一批乡土文化能人、乡村文化指导员、传统建筑工匠、非遗传承人、乡村达人等乡村文化骨干,发挥其在组织文艺活动、繁荣文艺创作、守护文化遗产、促进乡风文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强化乡土文化队伍培训,举办乡土文化能人、非遗工坊带头人、农村基层干部等专题培训班,建立“文艺赋美乡村”人才库,持续跟踪培养、服务扶持。鼓励大专院校、人民团体、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支撑。发挥好文化创客积极作用,带动更多社会力量投身乡村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

10.加强宣传推广。坚持正确导向和价值取向,引导媒体深入挖掘报道乡村优质文化内容、特色文艺活动和典型人物故事,协调重点互联网商业平台运用短视频、直播、综艺节目等开展社会传播,增强乡村文化影响力。引导文艺工作者、网络达人等参与公益演出、产品代言、地方宣传等,助力乡村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三、组织保障

各级宣传、农业农村、网信、教育、住房城乡建设、文化和旅游、广电、体育、文联、作协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精心组织,落实相关任务。宣传、农业农村部门做好统筹协调,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媒体机构、社会人士联动配合,推动形成工作合力。探索将文艺工作者的乡村文化实践纳入相关评价体系。发挥现有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精准投放,提升效能,带动社会投资。加强经验总结、案例交流和成果推介,擦亮“大地流彩”品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新实践。加强相关领域学术研究,建立专家库并开展咨询指导。强化规范管理,不搞“一刀切”,不盲目铺摊子,不搞大拆大建,不变相搞地产开发。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为基层减负、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给基层增加负担。

图文来源:新华社

免责声明: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如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本文关键字: 查看更多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泛旅游规划设计机构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四甲广告
数字文化馆
乡村振兴
主营业务

旅游运营回答

如何做好旅游策划
第一, 精准的定位旅游景区定位,是景区开发的第一步,也是为旅游景区开局找魂的[详情]
特色小镇如何运营
1,运营体系一定要走在小镇实施的前边。只有将运营工作前置,小镇的生命机能才[详情]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
十四五应该如何编制?
为编制好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绿维文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七大编[详情]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杂志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电子期刊

专题导航: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景区提升|全域旅游|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温泉规划|景区规划|旅游小镇|主题公园|度假区规划

扫一扫 订阅“绿维微信电子刊”
旅游·小镇·乡村振兴
收藏干货,共享案例
官方微信账号:绿维文旅lwcj2005

中国旅游规划四甲级资质单位-北京绿维文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营销支持:北京绿维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咨询热线:400-068-8099 Email:web@lwcj.com 邮编:100007 绿维创景联系方式,策划、规划、设计等项目咨询QQ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北大街107号科林大厦D座 京ICP备12033662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731号 51LA统计